为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步伐,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根据《舟山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结合市委、市政府建设舟山教育强市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结合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舟山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多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电化教育,100%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9人1台,计算机教室校均1.08个,70%的学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校园网。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对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式和制度的变革产生很大推动作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增强信念,在教育工作中把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培养师生信息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全市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建设舟山教育强市。 2、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教育“三个面向”为指针,紧紧围绕建设舟山教育强市、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创教育创新,努力推进教育均衡,用五年时间,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全市中小学,在全省处于前列的教育城域网;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视频导入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资源,建立开放或远程教育网络;全市乡中心以上全部建成校园网,90%的学校建有完整的校园网;中小学90%以上的班级有多媒体设备,全市所有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按《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健全专用教室,实现“校校通”; 构建起具有海岛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网络宏观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加快全市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和质量保障。 3、实施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前瞻的思想、改革的思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做到认识统一,领导到位,改革有力,投入落实。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从全市教育现代化的总体需要出发,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工协作,整合和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效益。 ――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围绕加快教育信息化,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加强网络管理,实现软硬件同步发展。 ――坚持发挥多方积极性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投入的发展体制。 教育信息化目标 4、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截止2005年底,全市所有乡中心以上的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到2010年全市所有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含完村小)。在巩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推广精品教材,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 加快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积极参与省组织的电子音像教材编制,学校有完整的中小学各科配套电子音像教材。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90%的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提升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5、建设市教育城域网 继续加大投入,充实涵量,拓展服务功能,使市教育城域网成为全市教育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中心。2006年,全市所有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与市教育城域网联通,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覆盖市、县(区)、校三级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到2010年,建成全市宽带多媒体教育网。 6、真正实现中小学“校校通” 到2007年,全市乡中心学校以上都建有比较完备的“校校通” ;所有国家、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舟山市教育网上拥有本校网页。2010年,专任教师人手一台电脑;网络进入教室,班班都能上网;各校在本县(区)教育网站上拥有本校网页,使全市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拥有数字化校园必备的应用系统和网络数字图书馆。 7、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 加强统筹,市、县(区)、校共建教育资源库群。建设符合国家资源库标准和规范的、依托bet365体育在线的教育信息数据中心,用数据化手段整合与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市、县(区)、学校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网上虚拟研究和学习环境。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网络课程和多媒体教材为主要手段。要坚持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形成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鼓励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对软件的投入,使用正版软件,大力开发、引进、推广面向学科教学的高效的先进工具和软件,采取多种方式开发教育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应用效益。 8、推进现代远程教育 以市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2007年,完成市教育网VOD系统,使全市中小学优质课教学能及时传输到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全市优质资源共享。到2010年,80%的学校建成中小学学生网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多种类型、覆盖全市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对策措施。 9、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抓紧广泛应用当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各地和学校要广泛宣传发动,使全体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要把它作为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抓紧、抓好、抓落实。各地和学校都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切实负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规范等责任。 10、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和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市里统一目标、要求,结合本地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科学确定目标,既体现超前性,又注重可行性、操作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与教育改革发展“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规划之中。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本地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育强镇和各类示范学校建设等工作统筹安排,与相应的师资培养培训同步考虑。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落实。 1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市和各县(区)都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 加强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各地和学校都要制定培训计划,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网上教师培训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深刻理解、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学科教育专家。强化政策导向,把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各类优秀教师及教师任教、职务评聘和晋升的必备条件。 教研人员应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负起指导责任,推进当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在职干部的信息技术培训。 12、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 加大投入,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各县(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信息化所需资金列入当地财政经费的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作为投入的重点之一,优先考虑。今后,各地凡新上的基建项目,都要考虑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对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单位,市教育局将给以一定的奖励。 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要积极研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中,要实行公平、公开、竞争、择优。教育信息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向社会开放,逐步建立成本分担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 1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高运用效益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之一,各地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资源,并进行移植转化;在资源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讲求投入产出,谁开发,谁得益;信息资源特别是软件开发力求体现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要重点建设好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通过市教育网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主要基础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 14、建设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发挥示范作用 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拉动作用,对全市教育信息化意义重大。各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成为国家、市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区。省教育强县、素质教育实验县和教育强镇要扎实工作,率先成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 全市2所国家级、28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要在信息技术教育和校园网络建设上积极探索,先走一步,带动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出实效、出经验。 15、完善各项规范,促进健康发展 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督导与评估。要把本地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的督导评估体系,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效益评估和监督体系,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良性发展。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既要积极主动又要加强引导,完善管理,确保全市教育信息化顺利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国务院令第29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教育部《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审批和建立教育网站和网校等。 教育网络建设技术含量高,发展快,投入大。各地和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建设规程、审查审批办法、安全与管理等制度,完善市场操作规范,杜绝建设和管理中的漏洞。 教育部门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以网站和网校为载体,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同时要依据职责范围,加强对互联网有关信息内容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和内容,要依法严肃查处。 |